作者:张一笛 学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平凡孕育伟大,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参加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相关活动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站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基础上,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对劳动者自我实现、创造社会财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对当前劳动领域热点问题的高度关注,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的重新审视,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方向的切实回应,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关于劳动、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在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归纳概括法等研究方法,着重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从理论指导、价值传承、文化涵养和现实需要等四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其次,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脉络,并从“为什么开展劳动教育”“开展什么样的劳动教育”和“怎样开展劳动教育”三方面归纳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深刻的理论品格。再次,以前文理论研究为基础,从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人民性等方面,较为深入的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最后,本文从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指明方向、为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扩展路径、为培养时代新人增添举措等四方面提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作者:郭映辉 学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贫困问题一直是人类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国家发展、人类进步都与此密不可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拼搏奋斗的民族,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开始,中国人民就在与贫困作斗争,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贫穷抗争史。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脱贫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初心与使命,不负人民,不负理想,大胆开拓,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探索出一条成功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伟大事业凝聚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脱贫实践孕育凝聚出伟大崇高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又成为指引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其内涵深刻,特征鲜明,极具时代价值与深远历史意义,应予以弘扬践行。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等对脱贫攻坚精神的形成基础与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回顾,并对脱贫攻坚精神内涵和弘扬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久不懈的拼搏奋斗,随着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逐渐形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贫困问题的思考为理论基础和以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指导,同时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并决胜脱贫攻坚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具有丰富内涵——“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通过对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内涵的阐释,总结出脱贫攻坚精神的三个主要特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信念力量与务实精神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并发展了中国精神的谱系,也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为人类反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基于脱贫攻坚精神的重要价值,应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宣传、示范带动等方面,着力探讨弘扬践行脱贫攻坚精神路径。
作者:李瑞杰 学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院系:旅游与会展学院
居民是旅游目的地旅游影响的最直接感受者,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直接影响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居民感知视角出发,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世界文化遗产地——龙门石窟为研究案例地,进行了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和参与意愿情况分析,并根据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和网络文本分析,提出了促进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具体研究如下:
首先,在参考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相关问卷的基础上,设计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研,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态度和参与意愿等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世界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正面旅游影响感知较强,负面旅游影响感知较弱,居民旅游发展总体态度较好,总体参与意愿较为积极和正面。